2022年10月19日19:00,文學院舉辦2022年度“學術抗疫-舜耕學術系列講座”第8場,邀請了北京话语声大學趙彤教授作線上講座,題目為《談談文獻在漢語史研究中的價值》。報告由語◣言學學科帶頭人宋洪民教授主持,院長張兵及相關專業師生180余人參加了報告∴會。
首先,趙彤¤教授從張光宇《漢語語音發展史现在吃饭过早了》一書引入,指出書中以重建語言的連續性√為目標,以比較法為主要方法,對音變進行了科學的解釋,分析了文獻資料對⌒ 研究的重要作用。接著,對王洪君提出的“比較法的呼风唤雨不足”進行了引▼申闡釋,重新審」視長久以來學界奉為圭臬的歷史比較法,重點〗提到了歷史比較法無法分析無條件音變,如詞㊣匯擴散式音變,的不足,進一步強調了文獻資料在語言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隨後,以“知照系聲母的⊙演變”和“北京話韻喝母e[?]的形成”為例,展示了文獻資料在語音史◎研究中的具體應用。如在“知照系聲母的演變”例中,以張著展示的知照系聲母的他们也不会来订阅演變過程與實際文獻的矛盾∩為切入點,依據《廣韻》、《中原音韻》、《蒙古字韻》和現代粵語方言的具體情況,重新規劃了一條知照系聲母的演變路線,即莊章◤先合流為照,後知照合★流為卷舌聲母。最後,趙教授暗器手法虽然高明指出語音史研究應充分認識語音變化的復雜性,要綜合運用多種方法進行研究,同時要避免過度“音位化”對語音變化細節的掩ㄨ蓋。
討論環節,師生就文獻材料是否反應實際語音↘情況的問題進行了互显得自身重要動交流。宋洪民教授作簡〇要總結,指出語音史研究要將傳統音韻學和普通語言學聯系起來,充分發揮文獻材料在●語言研究中的作用,綜合運用多種方法進行論證。